昨天是入伏的第一天。入伏代表着,夏天的酷热正式到来,接下来的天气到底会有多热,真的是不好描述。或许,只有想到“秋”才能让人心头稍安吧!
毕竟“秋”代表着凉爽舒服,代表着再不用忍受这酷热和高湿。
老人们常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就会凉飕飕吗?
立秋就会凉快?
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会在公历的8月7日-9日交节。
立秋是阳盛转为阴盛的转折点,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世间万物也由繁华、热烈而空虚渐渐转为萧瑟、沉静又饱满。
另一方面,立秋并不是夏天的结束。因为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是末伏的开始,所以立秋时节基本都包被含在中伏之中。
正所谓“一年最热在中伏”,所以立秋并不会马上凉快。
老话说“夏至三庚入伏,立秋逢丙见凉”,这句话是说,一般情况下,从立秋之后的凉爽会从“丙日”开始。
因为丙日属火,代表火气伏藏。此时秋季金气的压迫使火渐弱,火的隐藏也代表着金气的增强。金指的是秋季凉风,金越强天气也就越凉快。
今年的立秋是公历的8月7日,阴历七月初十壬辰日交节,后面第一个丙日是七月十四丙申日。从这天起,我们才会感受到温度渐有回落,会慢慢感觉到凉爽的秋风拂过面颊。
“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立秋不代表秋天凉爽气候的到来,所谓“秋天”还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如果当地气温连续5天都在22摄氏度以下,那才算是真正到了秋天。
有关立秋,民间一直都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如果早立秋,天气会凉快得更早一些;如果是晚立秋,那夏天的“热浪”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立秋分早晚,一是看立秋所占的农历月份,二是要看立秋交节的时辰。
俗语说“六月立秋赶死老牛,七月立秋慢慢悠悠”,意思是说,如果立秋在阴历的六月交节,那就说明当年霜降会提前到来,田里的农作物要加班加点地抢收抢种,不能误了时辰,造成“六月立秋,晚秋不收”的结果。
相反,如果在七月交节,那就多出来了一些时间来处置农作物,就不必太着急了。特别是北方的大豆、玉米等作物,平均生长周期为天。
如果是晚立秋的话,作物也会有足够的生长、成熟周期,所以农谚才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这也是农家“春要早打,秋要晚立”说法的来源。
不过,这些也间接说明了,立秋如果在七月交节的话,夏天的炎热必将会被延长。
另外一方面,“三伏”中的中伏要看立秋节气前有几个庚日。如果是两个,那就说明此年中伏有20天,这本身就推迟了夏天结束的时间,所以才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从交接的时辰上来看:
如果立秋交节是在上午12:00(午时)之前,那就叫早立秋;如果在午时之后那就叫“晚立秋”。
古人认为,如果立秋在上午交节,此年的凉爽会来得更快一些,如果是在下午或者晚上交节,那凉爽天气就会迟到。
今年的立秋是在阴历七月初十戌时(20点28分57秒),从时辰上看也是“晚立秋”。
三哥说:
近段时间的天气实在太热,虽然这与大环境“变暖”有关,也和当年的热带、副热带高压增加有关。
三哥也很希望这热能早点结束,但是毕竟“民以食为天”,如果热得稍微久一些,就能让农民有个好收成,我倒是愿意多开两天空调。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