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冬至,老人说“冬至节气有三怕”,冬至有啥预兆?
冬已至,春将尽。现在已经进入12月中旬,还有几天就要进入年的冬至节气了,而随着冬至的到来,天气也变得更加寒冷,真正的“九九寒冬”也要来临了。
村里老人说,冬至是阳气上生的时候,被称作冬至—阳生。对于这一天,老人认为冬至是进补的最佳时期,比如吃饺子、喝羊汤都是在冬至进行了。除此之外,冬至也关系着明年庄稼的收成,比如冬至节气有三怕。那么在冬至这一天到底怕啥?有啥预兆呢?我来回答:
今年的冬至有啥预兆:
农谚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从农谚上来看,到了冬至节气后,这也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的时期,而在民间里,冬至这一天也开始“数九”,以计算寒冷的冬天。
今年冬至的交节时间是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冬月的月尾。对于冬至交节时间的月头、月中、以及月尾,老祖宗认为是有很大差别的:
如果冬至的交节时间在冬月的月头,那么春节会温暖一些。
如果冬至的交节时间在冬月的月中,那么天气会比较好。
如果冬至的交节时间在月尾,那么这个春节将会是寒冬。因此也就有了俗语:“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兜,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的说法。
但是对于冬至的具体特点,老祖宗根据物候现象,分为三候: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是,一候在冬至之日,此时地下的蚯蚓在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一样。二候在冬至第五日,此时麋鹿感觉到阳气正向上行走,而在冬至解角。三候在第十日,由于水为阳气所生,此时山里的水泉已经暗暗的流动。
所以根据物候现象,下面的古语,正是说冬至时期的表现特点。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虽然冬至是阳生的开始,是万物复苏的前兆,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在冬至这一天交节的时候,也是有“三怕”的,至于哪三怕,我来说一下:
老俗话:“冬至节气有三怕”,到底哪三怕呢?
冬至怕打雷:
正常的打雷应该是春天,夏天和秋天,而在冬天打雷,应该是比较罕见的,一些民俗中说:
正月打雷人堆堆,
二月打雷粪谷堆,
三月打雷麦谷堆。
………
十月打雷大雪飞,
冬月打雷*土堆,
腊月打雷刀兵动。
从上述来说,除了正常的晚春、夏天,以及早秋以外,在民间里其它月份的打雷似乎是不正常的。
但也是如此,冬天本该是下雪的时节,而科学认为下雪的时候,是不打雷的。所以当冬至这一天,天空出现电闪雷鸣的时候,也是不正常的现象。
比如俗语中就有“冬至鸣雷,百日寒”,以及“冬至雷,倒春寒”的说法。而“倒春寒”现象对于来年的庄稼收成是不好的,对于家里的牛羊也不太好。而俗语“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都是都是预示着冬至的时候打雷,天气会非常的寒冷。
冬至怕无雪
关于冬至下雪,也流传了一些俗语,第老祖宗都是靠俗语、农谚来预测年景的,因此他们对俗语也非常的重视。
比如这句俗语:“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说的是在冬至的时候,下雨对庄稼的好处。因为在古时候,庄稼是靠天吃饭的,而雨水就是庄稼的命脉,雨水好则庄稼好,雨水少则庄稼不好。
当然老祖宗有农谚表示,在冬至这一天不下雪是不好的:
农谚“冬至无雪,一冬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这一天不下雪,那么这一个冬天是以晴天为主。冬天晴天虽然预示着这个冬天是暖冬,但是来年很容易发生“倒春寒”的现象,这对于庄稼的收成是不利的。而村里老人流传的俗语:“冬至无雪人人忧”也正是这个道理。
冬至怕刮风
在农村里,有这样一句俗语:“冬至时节刮大风,来年收成一场空”。
而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这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那么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庄稼的收成会是一场空,这对于收成来说并不会太好。除此之外,还有一句俗语:“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都是表达了一个意思。
那为什么说冬至刮风不好呢?
因为冬至刮大风,会把有雨的云彩刮走,从而导致无雪可下,在导致无雪可下的同时,又会带来比较干燥的冬天。
按照冬天的季节来说,冬天本该是下雪和冬藏的季节,此时如果冬天降水量很少,那么越冬的庄稼(比如小麦等),会被大风吹的干燥,不利于庄稼的成熟,对农作物的生长危害是很大的。
所以也就有了“冬至时节刮大风,来年收成一场空”的说法,而古人们都是靠天吃饭的,如果粮食收成没有了,那么他们就会饿肚子,这对于古人来说是不好的。
写在最后:
通过上述来说,冬至这一天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冬至—阳生的开始,也是补充营养的开端,更是庄稼收成、来年光景的预兆。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庄稼的收成已经从“靠天”转变成“靠人”,所以老俗语的这“冬至节气有三怕”已经成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