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话说ldquo肠化rdquo
TUhjnbcbe - 2021/4/3 2:27:00
“肠化”究竟是一种什么“病”

很多患者一拿到胃镜病理报告,看到报告单上的“肠化”二字都会忧心忡忡甚至夜不能寐,担忧自己会变成癌症。有些患者会到处求医问药,多次重复检查,过度紧张反而对病情不利。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肠上皮化生,希望大家对其了解之后,不再恐惧,而是冷静看待。

1

什么是肠化?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取代了,也就是胃黏膜中出现了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

正常情况下,我们人体的器官各司其职,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肠粘膜上皮细胞。当胃黏膜层的上皮细胞受到细菌、食物、胃酸等刺激被破坏时本该修复成正常的胃黏膜上皮,如果不能有效地修复就会发生转化,这种变化与肠黏膜的上皮形态和结构很相似,故称为“肠化”。胃粘膜受损后,本该长在肠道上长的细胞化生长在了胃黏膜上,这就好比屋顶破了个洞,我们却用稻草代替砖瓦去修补。

肠化主要分为不完全性小肠型化生、完全性小肠型化生、不完全性结肠型化生、完全性结肠型化生四种类型。

2

肠化会变成胃癌吗?

目前普遍认同的Correa教授提出的胃癌发生模式是这样的: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也就是常说的“胃癌四部曲”。肠化虽然是癌前病变,但异型增生和胃癌关系更加密切。胃癌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每一个环节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也不是一定必然按照这个路径发展下去。胃炎不一定都能到肠化,肠化也不一定都能到异型增生。只要我们早期检查,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就能阻断这个发展过程。

3

“肠化”的病因是什么?

?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

?长期吸烟等致胃胆汁返流;

?长期服用损胃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长期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长期吃含亚硝酸盐多的东西(蜜饯、腌腊、烟熏)、吃得很咸、吃得辛辣、缺乏维生素都会让肠化容易出现;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年龄性别:大于50岁、男性更容易出现肠化。事实上,随着人年龄增长,胃粘膜的萎缩一定如同皮肤出现皱纹一样出现,肠化也就不难发生了。

有肝病、肾病等消耗性疾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肺功能差、贫血、缺氧病变者,这些都是影响胃黏膜有效修复的因素;

?胃癌家族史。

4

“肠化”有什么症状?

肠化本身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慢性胃炎如果不注意治疗,会逐渐加重,胃黏膜会变薄,分泌消化液的腺体会减少或消失,在胃镜下胃黏膜会发白、血管显露,这就发生了萎缩性胃炎,会出现泛酸、腹胀、不想吃饭等症状,这时候胃黏膜上皮进一步转化发生肠化。因此肠化发生在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症状也和萎缩性胃炎一样。

5

发现“肠化”如何治疗?

肠化一旦形成难以复原到正常的胃黏膜。因年龄增大、胃黏膜萎缩而发生的肠化是人体的“老化”表现,无需治疗。积极去除各种导致、加重胃黏膜萎缩和影响胃黏膜修复的病因可减轻肠化程度:

(1)清除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2)戒烟,戒酒、浓茶、咖啡;

(3)避免空腹太久,规律饮食;

(4)避免刺激性食物;

(5)避免长期服用损胃药物;

(6)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

(7)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8)针对胃病予药物对症治疗。

6

“肠化”后应如何复查胃镜呢?

病理报告“肠化”仅单纯性、局限于胃局部、完全型的肠化,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体检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正常、无明显胃部不适临床表现,定期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但“肠化”伴有下列情况时,建议每1年复查一次胃镜。

(1)病理报告示有不完全型肠化;

(2)胃窦、胃体、贲门多部位“肠化”;

(3)“肠化”同时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病变;

(4)“肠化”伴有幽门螺杆菌阳性;

(5)定期测定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有下降趋势;

(6)反复中上腹不适对症治疗不好转;

(7)直系亲属中有胃肿瘤病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ldquo肠化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