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细妹该上小学了。她去报名时,老师看到她挺可爱的,随口说了一句:“你这样的名字太多,我给你取个有特色的名字吧!”家长同意了。“赵细妹”就成了“赵华娜”。
老师在报名册上诧异地发现,有个与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李雅琳。她们两家的住址是紧相邻的塆村。从此,她俩便结成了好朋友。
课余时,俩人谁有一把零食各一半,哪个带了个煨薯掰两截。放学后,一起去打猪草、捡干柴。
众人眼中女宋江
俩人从上小学到初中毕业,后考入县里的卫校,都一直在一个班,成绩不相上下。毕业后又分在同一个区卫生所当护士。真像亲姐妹。
几年后她俩各自结了婚,俩人的丈夫都在县城工作。她俩也几医院,都安排在住院部的儿科当护士,医院的家属宿舍。
赵华娜格外勤快。助弱帮困,似乎是她的嗜好。
如果谁轮到上夜班,而家里有点事需要调一下班时,赵华娜会主动提出来换班,事后从不要别人再补个白班回来。本来,谁都讨厌上夜班,但她想到的是能给别人方便,用不着计较那么多。
谁去外地出诊,家里的孩子就十分放心地托付给小赵。自来水公司停水时,小赵就到河边去挑水,习惯地为左右邻居的年老者、体弱者送担水去。
大家都享受过小赵及时雨般的滋润,便封她为“女版宋江”!
小赵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一个女人从边远农村进到县城工作,不仅有了一席之地,还散发着一束亮光!她挺看重人们那赞许的话语、认可的目光!每天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仰望墙上那几块奖状镜框。
好友李雅琳总是诚挚地向她送上祝福,并默默地向她学习!
好友升为护士长
时代在发展,对各方面的工作人员,有了高一层的要求:必须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不仅要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需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
小赵和小李都在注射室上班,每天得给患儿打针。那时的血管输液不是吊瓶,而是用一个有婴儿胳膊大的药剂管,套上吸奶管那么粗的针头,扎进患儿的细细的血管里,然后护士用手慢慢地把药液往血管里推。面对这个很精细的活,小赵就发憷。扎针时,她左扎右扎,半天才扎准。扎得患儿都大哭一场。后来,凡是来过注射室的患儿,早早地就躲着她。她也十分尴尬。医院领导反映:这个护士业务水平太低。领导找李雅琳谈话,请她多帮帮小赵。小李每逢与她同一个班时,就手把手教她。奇怪,她不仅不领情,反而对小李发无名火:“你故意在人前显摆,丢我的面子!”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小李只好打脱牙齿和血吞,从不跟她计较。
李雅琳升护士长了,同事都向她表示祝贺!赵华娜嘴一扁:“竟看不出我的老同还真有两下子,能打通领导的关节!”大家都以异样的眼光瞟了她一眼。小李淡然!
好友家中再填“长”
小赵听到一则爆炸性信息:小李的丈夫老詹的职务由“员”字号换成“长”字号了!
那天,小赵一进家门,简直是用审讯的口气问自己的男人老彭:“那个姓詹的升官了?”“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说来,这是真的了?”“难道不是‘蒸’的还是‘煮’的?”“怎么没听到你开死口?”男人使劲压住心头的火,半天才说:“这关你的事吗?用得着向你汇报?”过了片刻,老彭淡淡地嘀咕着:“我是怕你气成个大麻蝈!老詹的*绩是有目共睹的,去年他还在省*校学习了几个月。早就列在升职的名单上。”赵华娜气鼓气胀地坐在一旁,半天才甩出一句:“现在,你替他提鞋,人家都会嫌你太慢了。”“我早就给自己算了一卦,以后你每天会把这句话挂在嘴巴上的!”
他虽然接受不了她的满身醋气,但天天被熏着,久而不闻其酸。更主要的是身边两个孩子已经长大了,做父母的都应事事为他们树个榜样,不应把家里弄得满地鸡毛。
赵华娜第二天上班时,看看注射室里已经有了好几个同事,煞有介事地说:“向大家宣布一则喜讯:咱们护士长的老公升了官!”护士们“呱唧呱唧”拍着掌。小赵再把嗓音提高几度:“两口子同时升官,真是少见!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如果其中没有蹊跷,我手掌心煎个蛋给你们吃!”当即就有人发话:“你怎么知道有蹊跷?难道你参与了谋划?”“小赵呀,你们这对不一般的朋友,什么时候反水了?肯定是护士长得罪了你!”有个护士嘟哝着:“什么‘得罪’?分明是她吃醋了!”
等小赵出去了,也有打抱不平的:“护士长,你怎么一言不发?要是我,非怼她几句不可!”有的说:“这是护士长的气量大。狗咬她一口,她不会回过头去咬狗一口!”
科室里掀翻醋坛子
一天,科室里又在传播喜讯:“小杨的妹妹被师范学院音乐系录取了!”大家都笑着要小杨请客。小杨欣然应诺。小赵冒出一句:“考体育和艺术专业的考生真沾光,文化成绩比其他考生的分数要低得多。不然,他们也只能是站在大学的校门外……”一位最年轻的同事轻轻嘟哝:“又吃醋了!”另一个护士有些不平:“这个分数线是国家教育部根据实际情况定的,也是有科学根据的。有什么沾光不沾光?”那个性情特直爽的护士按捺不住了:“这些话,是什么滋味?怎么让人吞不下又吐不出。我心上起鸡皮疙瘩了,又痒又难受,挠又挠不着。这比身上起鸡皮疙瘩还难对付。”又来个凑热闹的:“息斯敏只能治皮肤过敏,那可治不了你的心过敏哦!”一阵哄笑!
小赵心知肚明,可众怒难敌,不敢发作。但她的妒火一直没有熄灭,只是在这个氛围里不得不降温。
同事们不约而同地默许:只要赵华娜在场,不管谁家有什么好事、喜事,都不在科室里宣扬,免得这个醋坛子小赵泼醋。
护士长常常劝诫大家:小赵心地还是善良的,就是嘴巴刻薄。大家多记她的好。
小赵渐渐发现:同事们除了跟她交接工作上的事,很少与她有交谈的话题。虽然身边有好些朝夕相处的同事,但那种孤独感不时袭来!回到家里,又不便与丈夫诉说。只有默默地独自承受这份磨人的失落。
老赵小区遭人怼
多年后,小赵和小李也变成老赵、老李了。某一天,忽然刮起了一股自建房的“飓风”。只要手头略有余钱的,都设法盖一栋楼房。
本来,老李与老赵两家被安排建在同一排。老李说,她家有个亲戚是个房地产开发商,许诺給几家亲戚的房子建在同一个小区,不仅保证质量,还有优惠。其实,她与这个开发商并不是亲戚,只是为了“距离产生美”!
一些原本陌生的人家,成了邻居。在建房的那段日子里,左邻右舍都相互关照。一向乐于助弱帮困的老赵,经常主动出手。她家的人晚上守材料时,顺便帮着挨邻就壁的那几家离新建房工地很远的人家看管。有一次,别人家要打预制板,一时水泥没运到。而她家那些做工的都回去双抢了,要一星期后才复工。她立即“雨中送伞”。
“宋江”这个美名也在新邻居中传开了!
几十来户人家先后乔迁新居。大家常在一起聊天,好不惬意、热闹!
勤快的赵华娜,把家中收拾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沾。一到节假日,她常邀那些爱打牌的邻居来她家。摆上几桌,扑克、字牌、麻将、象棋……各取所爱。
只要有牌友来,她都赶到半里路外的井边去挑水,泡上清明茶叶。那确实格外清醇可口。
她,只是图个人气旺,挣个“豪爽好客讲义气”的美名,别无他意。
她在牌桌边旁观牌局,一边续茶一边跟他们拉家常。她是“主讲人”。这天说:“哟,老王家一下就添了两辆自行车,飞鸽的、永久的,都是名牌吔!你家埋了一窖银子?”“是呀!哪天我送你一箩筐银子!”隔几天说:“张总,那天看见有人给你家送来几大箱东西,肯定都是稀罕物!”“嗷,当时该请你过目才好!真不该错过!”过些日子,她又有新话题:“刘局长,恭喜你呀!找了个当县官的亲家。今后,不只是你女儿一辈子享福,你家也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啰!”“我要风时就开风扇,要雨时就用喷雾器。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人家送风送雨!”刘局长不冷不热地怼上一句……
赵华娜怎么也没想到,她家门庭若市的好景不长。不到半年,已是门可罗雀!她坐在冷清清的门口,百思不得其解:是我招待不周?还是嫌我家的摆设陈旧寒碜……
消息发布再遭弃
赵华娜不习惯没有人跟她“打呱呱”的冷清场面,只好转移“阵地”。一有闲暇,她踽踽慢行,去了居民区的南头,往女人扎堆的地方坐坐。人家在择菜,她就帮着择;别人在扫地,她找个扫把又帮上了忙……大家都喜欢她的手脚灵便勤快。有人拿张取药单,托她下班时把药带回来,免除了排长队的煎熬;谁的伤口要换药,就把药带到她家去换,省事又省时……邻居们都叫她“活雷锋”!
那天,邻近的一个略施脂粉的少女从这群女人旁边路过。竟激起了谈兴:“这个妹子好时髦!”“真会打扮!”赵华娜眼一眯,嘴一扁:“自己还没有找到饭碗,就这么打扮?真是遮丑显色——卖屁股还发帖!”“哪条法律规定,没有工作的人就不准化妆?说白了,你呀,就是怕人家比你的女儿漂亮!”
妇道人家少有大丈夫的雅量,不顺眼的事,不入耳的话,喜欢当面挑破。
小区里添了一台新车,被眼尖的赵华娜发现了。那天,她扎到女人堆里,新话题来了:“听说,这车牌上有四个圈圈的车挺高级的,价钱相当贵哟!这是谁家的?”“这叫‘奥迪’!买一辆这样的车的钱,可以盖一座楼房!”她左顾右盼一下,放低声音说:“谁家能这么有钱?这些钱恐怕来路不正吔!”“你的觉悟高,赶快去纪检报案!定有很高的奖赏!”“嘿嘿,我也没有拿到把柄,随便说说而已!”“这能‘而已’的?你不怕犯诬告罪?”她吐下舌头,悄悄离开。
那天,她又来到这个女人堆里。她刚开口,一个女人“哧”地站起身,双手在鼻子边使劲地搧:“这是谁家揭咸菜坛子?又酸又臭!”其他人都有些莫名其妙地吸鼻子。“我怎么没闻到臭味?”那个女人嘴巴往赵华娜那边呶一下……人们抿着嘴,散了!
一天傍晚,赵华娜又凑过来,东拉西扯地挖苦人。一个女人举起手中的扇子,一边猛搧一边嚷:“快快快,*蜂来了。大家小心,它屁股后面的刺可厉害啦……”众人心照不宣地各散五方!?
从那以后,只要她过来,这堆女人就各找借口散开了。她好没趣,不再去参加那些“群谈会”。每天下班回来,就闷在家里,默默地做家务。日不思饭,夜难成眠。这一闲下来,各种病都浮出来了。什么浅表性胃炎、神经官能症……她不跟丈夫说一句话,但做丈夫的能略知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也不去挑逗她。每天下班时给她带回一些水果甜食什么的,或是在电话里跟儿女沟通一番。
老赵“醒”了
女儿小楠已成了家,下班后得回婆家照顾小孩,只能一周回一次娘家;儿子弘志在外地的一个大工厂上班,这还是那个“姓詹的”给他要来的招工指标。他要一两个月才回来过个双休日。
那天,弘志回来了。他说是姐姐邀他回来的。傍晚,女儿小楠给妈妈带回了不少养生品。她一进门就打开电视机,叫大家注意,马上收看本县的晚间新闻。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
其中有个人物访谈栏目,这次的采访对象正是坐在家人身边的彭小楠。:“……请各位分享咱们县银行系统的标兵彭小楠的感受……”“……我很幸运,与一群优秀的人共事。我不自卑,更不嫉妒。而是默默地不断地采集他们身上的发光点,哪怕是流星似的一闪而过的光,也不会忽略。逐渐提升自己人生的亮度……”全家人屏声息气地听。
??做妈妈的一边欣慰地聆听着,一边沉思:每次儿子回来,她总是探听与他同一批招去的谁谁谁在干什么了。他们都有特长,所以一去就是好的岗位。只有她的弘志一无所长,一直是在“打酱油”。她就认死一个理:他们有背景,而自己的孩子只有背影。从未鼓励过儿子自己去奋斗,却总是怨声不断……
她不禁心里“咯噔”一下。歇斯底里地吼叫:“我怎么这样下作?自身不发亮,却要吹熄别人的灯!这下,好了!毁了儿子,害了家人,也伤了自己,……”突然,“啪,啪,啪……”她双手左右开弓,狠狠地搧了自己好几个的耳光。小楠使劲拽住妈妈的双手,弘志用身子当她的靠背,老彭给她按摩穴位。半个时辰后,她才睁开眼,苍白的脸慢慢恢复原色。小楠欣然松开手,弘志惊呼:“我妈醒了!”老彭悄悄地说:“你妈总算真正醒了!”????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