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脘痒痛案
王某,女,36岁。出诊日期:年3月26日。
主诉:反复胃脘痒痛5年余。
现病史:患者5年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胃脘痒痛,自服胃苏冲剂等未效,于年10月12医院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隆起性病变(0.5cm×0.6cm,胃息肉?),并于年12月3医院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其后服用奥美拉唑等治疗已3月余,症状仍未改善,乃求诊于李老。刻诊:胃脘痒痛,昼日尤甚,入夜证减,烧心不舒,口干欲饮,口舌生疮,纳寐欠佳,二便尚调,月经量少,劳后头昏,巅顶跳痛,无嗳气反酸。查其舌脉,舌质红,苔薄略有剥苔,脉弦细数。
既往史: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
月经史:月经血色暗红夹有血块,行经规律末次月经为年3月20日。
家族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
二、师徒趣语
李师言道:“患者就诊,情绪急躁易怒,肝失条达,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肝胃气滞,气有余便是火,故见胃脘痒痛,烧心不舒等。”待李师处方之际,一侍诊生问道:“老师,此一症胃脘痒痛何故昼甚夜轻?”老师意味深长道:“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有是证,用是方;无是证,用其法。肝胃气滞,久郁化热而痛,即气有余便是火,中医讲火为阳、水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两阳相和其势必盛,反之则夭,查其舌脉,证属肝胃郁热无疑,然病位在胃,与肝密切相关,病理性质以标实为主。”
余时心想:“弟子跟师年三载,临证从未得遇痒痛之案。”因李师忙于处方,然弟子好奇心切,故轻声与师兄和道:“古来之痒自风而来,外风郁袭肌肤则发痒,此一胃脘之痒,似乎有内风丛生?”李师似有闻及弟子窃语,莞尔笑言:“持脉为道,虚静为保。待我处方,探讨不迟。”
三、立法处方
此案属肝胃郁热之胃脘痒痛,师法泻肝和胃,疏通气机。方选化肝煎加减。处方:青皮10g,陈皮6g,醋白芍15g,牡丹皮10g,泽泻15g,缩砂仁6g,广木香5g、醋香附15g、石斛15g,炒麦芽20g,蒲公英15g,甘草10g。处方3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李师看着诸生满脸的疑惑,语重心长地言道:“此案证属肝胃郁热。古人有言’热微则痒,热盛则腐’,而胃中觉痒,无处扒搔者,乃火郁结不散也,非为贼风作祟;又肝郁乘脾,脾虚不能伏火,火曰炎上,故口有疮疾。”言罢,诸生豁然开朗。
二诊:患者服药3剂,诸证显著改善,口疮已消,舌质略红,苔薄略有剥苔,脉弦细数。效不更方,原方加紫苏梗10g,怀牛膝15g。患者5月6日到李老门诊复诊,诉服上方后诸证基本消失,继续服药巩固,随访半年未发。
侍诊诸生私议:“患者乃肝胃郁热,李师加紫苏梗疏肝和胃亦为不可,然肾脏未亏,何以加用牛膝?”有曰:“老师用药不必多虑,只是吾等不晓个中玄奥耳!”大师兄则言道:“紫苏梗理气止痛,性善上行,《药品化义》有曰其能使郁滞上下通行,凡顺气诸品为此最良;《本草衍义补遗》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周知人身气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又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苏梗、牛膝一升一降,以复脾胃周身气机,调气和中,气调胃和,李师用药可见一斑!”李师听及,笑然叹曰:“所言极是,而牛膝又有川、怀之分,不可不晓。”弟子赶忙求问:“师父,请言其理。”李师语重心长地说:“苏梗、牛膝乃为师临证气机升降的药对。就牛膝而言,怀牛膝根细而长尤擅通经,川牛膝根粗而大尤功补益,两药同具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之效。而气机郁滞,升降失序,有因脾胃气虚、中焦失固则用以川牛膝,或有血瘀气滞、气行不畅则用以怀牛膝。”“哦”,弟子似懂非懂,疑惑“脾胃气虚、中焦失固怎能致气机升降失序呢?”,故又问之!此时,李师略显严肃,说道:“中医之法,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是内经的教言。经典即是要告知我们为医之人,要留心天地,取象自然,类比人身,以自然法则推及生命规律,因为中医是一门天人合一的学问啊!你是否有试想过?喷泉因有蓄藏而现蓬勃迸射,瀑布因蓄集而飞流直下,这一切升降的运动都蕴势在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中焦脾胃。那如何去蓄藏、蓄集力量呢,当然是要去固补中焦了,这就是调气和中的思想。”
四、医方释义
化肝煎乃是《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所录的一首临床有效处方,由青皮、陈皮、白芍、丹皮、栀子、泽泻、贝母组成。主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症。李老辨证处方,方中青皮长于破气开郁散结,陈皮以理气运脾,二者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解郁之功;白芍养阴柔肝,砂仁、木香醒脾开胃,又防气药燥性伤阴;丹皮清肝凉血散瘀;泽泻淡渗泄热而补阴不足;蒲公英、石斛清热而不伤阴;香附理气解郁,麦芽健脾消食,甘草清解郁热,调和诸药。全方疏肝、柔肝、清肝、泻肝诸法共备,使肝气得疏而阴血不伤,郁火得泻而*魄复宁。
五、结语希冀
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几十年临证的心血凝聚,医案就是其精华的体现。吾辈后学者当勤勉好学,传承创新。然脉理至微,医理至深,笔者认为要想继承老一辈中医人的学术思想,在行有余力之时必要诵读名老中医之医案,则临证必有一番心思,用药必有一番实见,施而必应,感而遂通,鲜有不能取效者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