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指的是系统神经遭到了破坏会出现流行病理学,一般内向以及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现象都会受到影响,我们需要认识清楚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问题,有这样才能确定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问题。
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问题困扰着不少人,所以人们一定要了解清楚,关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到了晚期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明显,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就是由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两大系统组成,会对大脑皮层造成很大的影响。
关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由各种精神因导致的,如果精神过度紊乱或者是长期失眠,某种思想矛盾长期不能得到解决,意外不幸等都容易发生,青少年多见,女性要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主要表现为肠胃道运动功能失调,经常会伴有口苦,口臭,失眠,多屁,心悸,胸闷,健忘,头痛等全身性的症状比较明显。所以,我们要认识清楚关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问题,尽快的治疗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这些情况的了解都是很重要的。
今用中医辨证,正好弥补于西医诊断的不足,中医具体证型的确定则能真正实现个体化的临床诊断。总之西医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症状表现异常复杂,可以涉及中医的许多证候,临证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进行辨证,没有必要拘泥于西医的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偏亢等病型,应坚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宜的辨证论治原则进行诊疗。
3辨证论治
祖国医学一向无植物神经之说,更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病名。临诊辨证论治,在确定具体证型时不论对于何种疾病,均着眼于整体机能状态与局部病变等之全面分析,治疗之主要目的总在于促使被扰乱的各种机能重新归于协调与平衡等。这似乎表明前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利用了人体自身固有的调节功能来促进健康的恢复了。因此,中医药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疗效较高,是可以理解的。导师认为,根据临床经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患者,以虚证居多,其次为虚实互见之证,而纯实之证较少。受病范围常较广泛,五脏六腑几乎都可以波及,但最多见者仍为心、肝、脾、肾之病证。
不少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之“气阴两虚”症状,如神疲乏力、肢软倦怠、自觉短气、颧红面白、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潮热低热、眠差多梦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较易出现的证候。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又可合并或继发它证,从而以各种复合证候表现出来。一般认为:副交感神经偏亢型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有近似“脾肾阳虚,胃失和降”等证;而交感神经偏亢者,也可见到“心肾阴虚,内风旋动”等证;治疗原则:当以调理为主,虚象显著者可侧重予调补等。
4病案举例
4.1脾肾阳虚,胃失和降此证多见于副交感神经偏亢之患者,治宜温补脾肾,和胃降逆,方用附子理中汤等加减。
医案1:杨某,男,56岁,工人。诉上腹疼痛2月余,经治未见好转。现感胃脘持续性隐痛并向肩背部放射,常发恶心,不思饮食,唾泪俱多,有时自闻腹内振水音,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尿夜难禁,一有便意则须迅速登厕。脉沉迟,两尺无力。舌质淡,苔白腻多津。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偏亢。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胃失和降。法当温补脾肾,和胃降逆。方予附桂理中汤加味,川附片30g,炒白术12g,潞*参12g,上肉桂5g,吴茱萸6g,香附10g,台乌10g,砂仁6g,炙甘草6g,法半夏9g。服3剂后,胃脘痛迅速减轻,食欲增加,唾液及泪液明显减少,已无恶心现象。唯小便尚难控制,前方去香附,吴茱萸,加巴戟天10g,桑螵蛸6g,续服4剂,诸症消失,正常工作生活。
4.2心肾阴虚,肝阳不潜该证常见于交感神经偏亢型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治法可予滋养心肾,平肝潜阳,方可选补心丹等加味。
医案2:杨某,男,41岁,工人。遗精濒作已年余,夜梦特多,且梦境中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每逢惊梦则精液自出,日间觉醒状态下倘若情绪紧张则有遗精现象。易感心悸、头晕,两手轻微颤抖,心情紧张时则手抖尤为明显。夜间常出盗汗。舌尖略红,脉细数。
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偏亢为主。辨证:心肾阴虚,肝阳不潜,玉关不固。拟滋养心肾,潜镇固涩。方用熟地15g,当归12g,白芍10g,杜仲15g,菟丝子10g,麦冬12g,石决明20g,钩藤15g,金樱子12g,莲须9g。服4剂后,称病好转,遗精次数显著减少,心悸盗汗尚较突出。上方加五味子6g,续服6贴后遗精现象消失,梦亦减少,唯夜间偶尔尚有惊梦,但已无泄精现象。头晕,心悸,盗汗均显著减轻,仅于心情紧张时手尚颤抖,守上方续服3剂,便未再来复诊,2月后随访,谓上症药后痊愈。
4.3气阴两虚程度不等之气阴两虚之证,亦常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通常表现为声怯形槁,神疲气短,肢软无力,颧红面白,自汗盗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低烧,食纳欠佳,动则气促,干咳少痰,眠差多梦。舌嫩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无力,或有数象等。治宜益气育阴。方用生脉散加味。医案
医案
3:邓某,男,45岁,干部。诉长期低热持续已半年多,久治未愈。医院作全面体检,结论仍为发热待诊。现觉头昏肢软,两胁隐痛发胀。每当集中精力看书或阅读文件时,则易昏昏入睡。尿短*,大便干结,饮食睡眠无明显改变,舌质浅红,苔薄白少津。脉濡细,两尺弱。
西医诊断为:
①发热待查
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按肢软无力,嗜睡,乃罹病日久神气不足之候;溺*便结,舌上津少,显系阴液馈乏,热自内生使然。气液既亏,阴火失其戢敛,故而低热持续难已。
迭经中西药物长期治疗而不应,情志势难舒展,肝气焉能不郁,因觉两胁不适。证属气阴两虚,肝失疏泄。法当益气育阴,疏肝除热。方用*芪20g,太子参15g,生地15g,地骨皮12g,柴胡9g,淡竹叶3g,枣皮9g,佛手9g,大枣4枚,生甘草6g。连服6剂后,体温恢复正常,腋温读数已未超过36℃,仅觉胁肋尚隐痛,工作时神气稍差。上方去竹叶,加*精15g续服3剂遂愈。
4.肝肾阴亏,虚热内扰此证常见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之患者,因体内性腺(卵巢)功能衰退“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下丘脑儿茶酚胺活性减弱,五羟色胺活性增加。作为植物神经中枢之一的纹状体对体温和汗腺的调节失常,因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医案
4:李某,女,48岁,机关工作人员。平素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近数月来月经周期紊乱,经量稀少,现已闭经3月。近来时觉心烦易怒,潮热出汗,汗后又觉皮肤发凉,手足心热,胸闷胁胀,腰膝酸软,夜间咽干,偶有耳鸣。
经西医予谷维素、多虑平等治疗未见改善,因此要求改服中药。诊视之:六脉弦数而细,舌红少津少苔。按上述表现,乃是肝肾阴亏,虚热内扰之证。因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今患者年逾不惑,肾阴已亏,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虚火上扰故有如此表现。
治宜滋养肝肾之阴,潜降上亢之虚阳。方用杞菊地*汤加减。生地30g,当归15g,白芍12g,枣皮1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菊花10g,夏枯草10g,地骨皮15g,郁金15g,焦栀子6g,楚荷6g,生草6g,服3剂。复诊称心烦减轻,潮热汗出之次数亦减少,但腰尚酸痛,足心尚觉灼热,舌脉如前。上方去菊花加知母6g,*柏6g,再服3剂。三诊上述症状均有改善,但胁下胀痛较剧。前方加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5g,连服4剂。四诊称前述各种不适症状基本消失,月经复至,仅偶有潮热,守方3剂巩固疗效而愈。5体会单纯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属于现代医学所谓的“功能性疾病”不一定都有器质性的病理改变。但作为继发性的表现则也可见于一些器质性病变过程中。西医治疗用药比较单一,疗效并不理想,而中药复方辨证施治可以发挥多层次、多靶点的综合调整作用,可达到“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体也”(见《素问·异法方宜论第十二》)。中医疗效优于西医药者,其关键即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