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夏至,立杆不见影文旅中国
TUhjnbcbe - 2025/5/10 14:50:00
云南儿童白癜风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也发现远古的智慧和密码。

二十四节气在本质上是以天文地理属性划分的时间尺度,其中最先确立,也是最为相关者,莫过春分、秋分、冬至及夏至,这是因为太阳光照程度的变化,造就了季节和冷热的变化,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和秋分到来;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冬至和夏至到来。

《恪遵宪度抄本》中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也达到全年峰值。这一天,最北端的漠河是我国境内白昼最长的地方,达到17小时;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是昼长最短之地,也有12小时多的白昼。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在东西方的文明历史上,夏至都是最早被确定的时间或节气之一。先民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谨慎的学者认为,这一时间是公元前7世纪。但跟冬至一样,夏至是东西方农业的基础时间,不会迟至公元前7世纪才确定。无论是西亚万年前左右起源的农业文明,还是东方大陆的良渚、红山等文化,对时间的测定都相当熟悉。更不用说后来的陶寺观景台、索尔兹伯里的巨石阵,它们对时间的观测已成为部族生活的大事。

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将会出现“立杆无影”的景象,人们看到自己的影子,也会是一年中最短的影子。中国大陆有五个北回归线标志点,分布在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北回归线标志点设有“窥阳孔”,人们可以验证夏至中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无影”。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不仅是节气,还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其隆重程度甚至超过了端午节。

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仪式,《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xiāo)。以禬(gu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汉武帝开始立庙祭祀,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古称汾阴的地方建后土祠。西汉末年按阴阳方位在长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坛。此后虽历代礼制不同,有时天地分祀,有时天地合祀,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坛。金代建中都城时在北京通玄门外(今复兴门外会成门东北)建北郊方丘。

到了明清时代,祭地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明嘉靖九年(年),按照“南乾北坤”的说法,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建立地坛,地坛成为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明清两代帝王每逢夏至这一天,到此进行皇家祭祀活动。

明代诗人唐顺之的这首诗描绘了夏至日皇帝率百官到地坛祭祀地祇的情景。

清嘉庆十八年(年),直隶地区久旱无雨,夏至之日,皇帝在地坛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第二天京城一带连续两日大雨磅礴,普降甘露。嘉庆皇帝为表感激,派二阿哥绵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恭诣皇祇室,向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谢礼。

除了皇帝在夏至日到地坛祭祀,民间也有很多习俗。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之俗,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土地神(或称地母)、水神等。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是小麦刚刚收获,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因夏天炎热,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

这些祈福仪式,使夏至以一种鲜活的姿态留存于历史长河之中。

祭祀的习俗中,吃面也逐渐成为夏至的一种民间习俗。在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在江南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杜甫在《槐叶冷淘》里写道:“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让人食指大动,在诗的最后,沉浸于美味中的诗人还忍不住说“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一碗夏至的凉面,让人念念不忘。

夏至既然是古代节日,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放假。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扇子被古人称之为“凉友”,自古便有“凉友招清风”的美喻,而涂抹“粉脂”可以散体热,防生痱子。佩戴香囊,还可以起到驱散蚊虫的作用。

夏至日由春而夏,空气里开始弥漫暖香,这种香带着春的清新,又含着夏的明媚;这种香飘着浓淡相宜的热情,又蕴着姹紫嫣红的柔和。夏至是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自在欢畅。夏至是白居易“林静蚊未生,池静蛙未鸣。景长天气好,竟日和且清”的惬意、逍遥。夏至是宋史浩“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的心静自然凉。炙热的夏日,静心体悟这一刻的美好。

(图片来源于龙潭书院)

责编:贾亭沂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至,立杆不见影文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