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老人们说三伏天热不热,夏至阴晴有预兆
TUhjnbcbe - 2025/5/10 14:49:00

农村老人们说“夏至三伏天热不热,夏至阴晴有预兆”,意思就是说,夏至这天的天气是阴是晴就能知道当年三伏天热还是不热,夏至和三伏天有关系吗?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它是反映农时和气候特点的节令。今年的夏至是公历的6月21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二十三。

夏至的到来,预示着炎热的开始,人们认为,夏天当天的天气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和三伏天有着直接的关系,毕竟入伏也在夏天,这也是古人经过长期观察所总结的经验。

三伏天分为入伏、中伏、末伏谓三伏。常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可以说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目前来说,今年现在是多个地方达到高温40度左右,到了伏天会不会更热呢?

谚语是古代人们经过长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不见得准确,但处于经济、科技落后的年代,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也只有经过观察总结。

在最早的时候,到了最热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是自然现象所致,由于人们迷信的思想,认为天气炎热是妖魔在作怪。为了驱走炎热的妖魔,因此,便以杀狗取狗血涂入城门,以防炎热的妖魔进入。

他们认为,狗血是避邪之物。如此这样把狗血涂上城门就可以避免炎魔,炎热的妖魔便会伏藏起来,不敢出来。因“伏”字是人旁有犬,表示犬能保护人,所以古人们便把这段最酷热的时间段称为“伏天”。

于是便把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定为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每伏十天。由于庚日的日期在公历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也不相同。

历法规定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入伏的第一天,而又规定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因此,中伏天数是不固定的,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庚日就是古代的天干地支的记时方法,遇有庚的日子就称“庚日”,我们在万年历上均可查到。对照万年历,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也就是说,7月16日到7月25日,共10天为初伏。7月26日到8月14日,共20天为中伏,年8月15日到年8月24日,共10天为末伏。今年的伏天一共有40天。

夏至刚刚过去,在小编的所在地,天气晴,高温40度,那么,预示伏天会不会继续热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谚语怎么说。

谚语曰:“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说如果夏至当天是晴天的话,一直到秋天,降雨都非常少,“无雨”不是说一点雨也没有,而是代表降雨较少。

这样的天气无疑带来的是非常干旱的年景,虽然农谚俗语向来有一定的夸张性,但夏至无雨的现象要高于往年。三伏天期间的降雨少,就会让三伏天变得无比的炎热,所以人们也常说“夏至无雨三伏热”。

谚语曰:“夏至无雨三伏热”

这句谚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在夏至这一天是晴朗的天气没有雨的话,那么在即将到来的三伏天气也会十分炎热,相反如果夏至是阴雨天气的话,那么“三伏”天气中的降雨天气会较多,天气也会比较凉爽。炎热程度的确也是跟降雨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降雨多的时候,会感觉到相对凉爽一些,降雨带来的清凉气息让这个夏季不是那么的烦闷。

但炎热的天气也并非坏事,常言道“该热不热,五谷不结”,禾苗成长期是需要充足的光合作用的,在当今的时代,既使不下雨,在水利灌溉设施齐全的条件下,也有着充足的水源供应,不下雨也不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天气热点也没什么。

谚语曰:“夏至有雨,三伏似秋”

意思就是说如果夏至有雨,到了三伏天就好像秋天一样,不会感到那么炎热,仿佛是秋天提前到来了。

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由于雨水带来的冷空气压制住了暖流,从而到了伏天感觉阵阵清凉,这对于伏天明显起到了降温作用,到时伏天就不会太热。

从谚语由此可见,夏至这天晴天会炎热无比,不是人们所期盼的天气,这样预示着伏天会出现干旱少雨和酷热难当的天气。

当然了,谚语是古人就地域而总结出来的,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地域辽阔,也并不见得所有地方都是这样。具体今年的三伏天热还是不热,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据一些专家论断,夏至当天的天气是下雨还是晴天,和后续的天气关系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降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时刻都有着不同的变化。因此,具体天气我们还是要以实时的天气预报为准。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人们说三伏天热不热,夏至阴晴有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