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夏至如约而至。
6月21日,
夏至,
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夏至三候
《礼记》中记载了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共分为三候:“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一候鹿角解:
一候时,属阳的鹿,最明显的衰退现象就是鹿角上的粗糙表皮开始脱落。
二候蝉始鸣:
二候时,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声便开始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
三候时,作为喜阴药草的半夏开始旺盛于沼泽水地中。
夏至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古时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食“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吴江县志》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养生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阴阳交替,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
忌夜食生冷
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生菜、瓜类等本为夏季忌食之品,夜间尤其要注意。夜间也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忌空腹饮茶
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因此,夏季饮茶,应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忌冷水洗浴
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洗浴冷水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也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忌夜卧贪凉
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天长日久,则阳气散尽而毙命。因此,我们现代人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非常严重。
宜晚睡早起
夏季的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
宜多吃“苦”菜
夏至除了清淡饮食,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编辑应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