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间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至,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夏已过半。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如约而至。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从今往后,天气日渐炎热,我国大江南北将要步入盛夏。
夏至物候现象
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夏蝉俗称知了,是夏日里的领唱者,它在树上不知疲倦地鸣奏着美妙的乐曲,震响在寂静的天空。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半夏,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原来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居夏之半而生。在这浓热的日子,半夏带着泥土的气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夏至传统习俗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又称“夏节”“夏至节”,有拜神祭祖的习俗。炎炎夏季,人们也会调整饮食习惯,各种形式的面条成了餐桌上的美食。
(一)过夏麦
夏至时,正是麦收之后,古人感念天时,渐渐形成了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
《史记·封禅书》:“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古代,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祭神礼典。有说法称,在该节气前后,有的地方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是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二)互赠扇子、香囊
古时,比较流行的习俗是女子之间互赠扇子、脂粉等物。《酉阳杂俎·礼异》里说:“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子可扇风,涂抹脂粉可以消除汗水的异味,在炎炎夏日是很实用的物品。
宋朝还会给百官放假三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夏至的重视。
(三)夏至面
夏季空气潮湿、温度又高,饮食多偏向清淡。
明清以来,做法简单,味道却很美味的面条成了民间饮食的宠儿,素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帝京岁时纪胜》成书于清乾隆年间,当中说,当时北京人夏至日家家都吃冷淘面,很是爽口。
在江南一带,“夏至吃面”也是一项重要习俗。面条的种类就更多了,如阳春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香气扑鼻,令人馋涎欲滴。
夏至传统诗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百家号总指导:高忠严
内容顾问:石国伟牛刚花吕树明武红霞
百家号主编:陆瑶
图文编辑:张晓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