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
“至”并非指夏天来到,而是代表了一种极致。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此后渐短。
今年夏至日,即6月21日14时43分至17时24分,我国境内将发生一次“日环食”天文景观。其发生时,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大部分中心部位,露出一圈环状的太阳边缘,好似一个“金指环”,这样的日环食也被称为“金边日环食”。
夏至风俗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汉《周礼·春官》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夏至还有吃面的习俗。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因此江南一带很多地区的人们把夏至吃“入伏面”。当成了很重要的习俗。
夏至气候
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季节,黄淮平原也处于雨季,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夏至这天虽然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所以也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写在夏至里的诗句
中国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夏至也有九九歌,如宋人周遵道的《豹隐纪谈》中就载有一首《夏至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还有刻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
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首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当然,我国地域十分广阔,又由于世界气候变暖,民间各地流传的“九九歌”也不一定适用。入伏后,天气炎热,这是大趋势。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
宋·杨万里《和昌英叔夏至喜雨》: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即夏至以后,热雷雨骤来疾去…
宋·苏辙《夏至後得雨》: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宋·范成大《夏至》: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久旱才逢甘露,
日长长到夏至,
愿你向阳而立,
愿所有的美好都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