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在古人看来九为“极数”,九日一轮,与“冬九九”一样,也有夏九九。从夏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个九,总计八十一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又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此,夏至与农业息息相关,农村就有俗语:“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有雨应秋早”,咱们来看看,这句俗语到底作何解释。
夏至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随着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每年四季如约而至。在这片美丽古老的星球上,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对北半球而言,这一天将是白昼最长的一天。
另一个说法,阳气至极,阴气初生。我国传统文化中,万物无不可用五行八卦来解释。二十四节气更是由此而来。
初逢夏至,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五行八卦中的离,离代表火,故夏至阳气最盛。正所谓盛极而衰,势极必反,从这天往后去,阳气渐渐衰弱,阴气始生。
自夏至开始,每过九天,气候便会发生变化,古人编写了一首《夏至九九歌》如下: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珠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三伏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一般出现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左右,由中国传统算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和中伏,而在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伏,该怎么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长夏”。五行家研究天地五行对气候的影响,其中规定伏为土,阴气受到阳气的压迫埋藏于地下。
按理说,阳气与阴气作为天地间不可缺少的两气,大多数时候都是相互共存。唯有三伏天,因为阳气过于强大,阴气不得不避其锋芒。
如杜甫诗中所言: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古人们想要获得片刻阴凉,只能在夜幕降临之后。所以在三伏天这段时间里,连大诗人杜甫都不想天亮,长夜可在“漫漫”些。
夏至无雨三伏热
夏至这一天,天气晴朗,那么三伏天便会非常热。据科学研究表明,古代空气普遍清新,夏季温度也要比现代低上很多。所以说,很少有听闻古人被热死的凄惨故事,被冻死的倒是屡见不鲜。
人耐得住热,但耐不住又热又累。夏至是收获的季节,然而在北方很多地区,则要再往后延长些,很有可能到了三伏天的前夕,才开始农忙。
若在夏至没有雨,炎热的天气再加上劳累的农活,对人的摧残可想而知。
对照这句俗语我们发现,今年夏至日,全国很多地方将依然笼罩在阴雨天气中,如此说来,倒不用担心今年三伏天会有多热了。
夏至有雨应秋早
熬过夏日的农忙与炎热,“应秋”有点苦尽甘来的意思。随着天气越变越冷,田里的活便会越来越少,农民就会越来越闲,所以慢慢变冷的这一过程,是为农民朋友所喜爱的。
夏至若是有雨,秋天便会来得早些。这里不能以日期来定,而是说秋天的凉意。从现在的天气情况来看,按照此句俗语所说,今年的秋天大概会来得早些。
想来许多朋友,因为此次疫情的缘故被困在家多日,复工之后赶赴工作岗位,又是一片繁忙景象,不妨趁着秋意早些来临之际,出去游玩片刻。
结语
在现代科技的笼罩之下,古代这些预测天气的俗语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不管夏至有雨无雨,三伏天炎热与否,对大部分人而言影响可能并不大。当然,如果我们愿意以猎奇的眼光去看待,所以你会发现比较有趣的地方。
作为经验总结的产物,俗语、民谚总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应证天地之间的规律。虽说因为现今气候复杂的缘故,有些时灵时不灵。科技带来便捷,但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
俗语“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有雨应秋早”就介绍到这里,不知各位看官对待夏至,是否还有其他说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