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一年,又到了夏至,到了热火朝天的季节。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曾经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交节点。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古时称为“夏节”
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夏至有很多名称,古时又称“夏节”或“夏至节”。根据《辽史·礼志》中记载:“夏至之日,俗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可以用于纳凉,加入药粉的香囊可以除去汗臭。
宋代以前,是重要节日
翻阅资料,找二十四节气的资料,相对比较容易。宋代的《文昌杂录》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各三日”;元日、寒食节、冬至节、上元节、天庆节这五个大节放假七天,而夏至、中元、腊日等七个重要节日则放假三天。
如此看来,在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前,人们把夏至是当做一个重大的节日过的。
甘肃人以各种面食过夏至
其实,在全国各地,夏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冬至饺子夏至面”,而且比较普遍。很简单,因为面食清淡,对于炎热的季节来说,于健康有一定的益处。
根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这一天,广大甘肃人也以面食为主。甘肃不像南方,是一个多吃面的地区,从夏至开始,各种面食,尤其是清淡的面食,备受民众喜欢和青睐。
比如在全省各地流行的浆水面,在夏天食之,既爽口又能败火;还有在甘肃各地流行的“漏鱼”(把玉米面、荞麦面、豆面等做成搅团,然后用漏勺漏进凉水,食用时捞出来),更是人们夏天的必然选择。
西瓜成各地消暑利器
炎炎夏日,吃一口甜爽的西瓜,是从古到今的人们最喜欢的事情。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就有记载:“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溪上山涧,筑石为穴,可浮瓜沉李,就是把瓜果用冷水浸后食用,也是暑天消夏的方式之一。可见,古人虽然没有冰箱、冰柜,但可以把西瓜放进山泉中,让其更凉爽。
部分地方有祭祀活动
在苏州、无锡、常州、金坛一带,人们以新收获的米麦粥祭祖,让祖先尝新。浙江会稽一带,则用面食祭祖。浙江东阳,农民要置办酒肉,祭祀土谷之神,还要用草扎成束,插在田间祭之,叫做“祭田婆”。在湖南醴陵,居民在夏至日祭祀土地神。
《史记·封禅书》亦曰:“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另外,夏至还有祭王母的习俗。《管子·轻重己》记载:“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殊族者处。皆齐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
非遗传承人展播
剪纸传承人系列之郭云海
郭云海,甘州区明永乡人,出生于“艺术之家”。从十二岁到五十六岁,郭云海在剪纸这条道路上从未停歇,如今剪纸已不仅是他的爱好更是他想要发展的事业。
他的剪纸作品题材丰富、色彩鲜艳,紧跟当前形势及时代的发展,除了精准扶贫,反腐倡廉、中国梦等反映当前国情、民情的剪纸外。他的“红色”系列剪纸作品,更是令人爱不释手。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