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夏天马上就要来啦!夏天的“数九”就从夏至开始算起,从明天起,我们将进入一年中最红红火火的季节,所以,千万别以为“夏至”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节气,关于这个特别的日子,还有很多令你出乎意料的知识点哦!
第一个被确定的24节气是哪个?
就是夏至。
我们知道,古人依靠日晷看时间,但经年累月的观察发现,一年中某一天的中午,日晷的日影最短,这一天就被定为夏至。
清华日晷古人的观测确实非常准确,夏至当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太阳能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这一天白昼最长,夏至过后,太阳开始向南走,白昼逐渐变短。
而且古人也通过计算两次日影最长的日子之间的间隔,确定了一年有天,所以,夏至对天文历法的意义十分重大。
为什么夏至并不最热的时候呢?
为什么最热的时候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后的一两个月呢?
而且很多地方夏至都会下雨!事实上,虽然这一天白昼最长,太阳直射角度最高,但这只是夏天的开始,地表的温度还将继续积蓄,直到7、8月的三伏天,才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三伏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夏天也有“九九歌”吗?
我们听说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也对冬天的九九歌耳熟能详,但夏天也是有九九歌哒!
湖北的《夏至九九歌》比较能代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为什么夏九九不如冬九九流传那么广呢?环环觉得,可能是因为中国南北跨度太大,夏天气候在各个地区差距较大,比如南方多雨高温闷热,北方则是少雨燥热,但昼夜温差大。冬天就不一样了,不管湿冷还是干冷,都是超级冷。
海南人:你们聊,我先走了夏至还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古代,夏至是古人祭祀的重要节令。《史记》记载:“夏至日,祭地。”在明清时期,每逢夏至,皇帝都要率领文武百官到北京地坛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为什么夏至要祭祀呢?
古代重视农耕,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迅速的时节,夏至开始,也是病虫害、水灾、旱灾多发的时期,古人夏至祭祀一般是为了攘除灾祸,祈求五谷丰登。
关于夏天,我们总会有无数美好的记忆。比如穿白衬衫百褶裙的女同学,弄堂里穿梭的风,清甜爽口的西瓜,还有无数个昏昏欲睡岁月静好的午后。
白居易曾这样描述他记忆中的夏至: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家家户户都有酒有船的地方,想想就觉得很美好呢,怪不得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船上喝酒,是不是很有武侠范儿?而关于夏至最美好的描述,莫过于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是夏季特有的天气现象,若说是晴天,时不时的还会下雨,若说不是晴天,可太阳就隐在云层,随时会出现。“道是无晴却有晴”,不知道说的是善变的天气,还是小哥哥的情意了。
夏至如何养生呢?
天气的阴晴不定、心上人的暧昧不清,最容易让人心浮气躁了。夏至就是这样影响人的情绪,这一天开始,天气变热、变潮,人体内开始积蓄湿气,易烦躁,消化功能减弱,食欲减退。
此时应该注重的一点是“心静自然凉”,保持神清气爽,心胸开阔,如万物需要阳光一样,乐观向上,才有利于气血通畅。嵇康《养生论》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夏至养生,重要的是气血通畅,可以适当喝点高品质白酒,既能助于血液循环,热气发散,还能提高食欲,缓解疲劳与紧张,并且有助于睡眠。
很多喜欢白酒的朋友,不会因为季节变化而受到影响,谁说夏天不适合喝酒呢?炎炎夏日,保持一颗自然、纯粹的心态,白酒也能喝出清凉来。
如果将自然的演化比喻为人的一生,夏至就犹如人生进入高潮、生命进入壮年、事业达到鼎峰。此时更应虚怀若谷,戒骄戒躁。从此之后,一切又将不可避免的逐渐下滑,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是不可扭转的自然规律。
保持一颗平常心,巅峰时别自傲,低谷时别自弃。任他岁月奔流,人生浮沉,我自悠然闲适,煮酒烹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