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节律息息相关。24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侯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24节气,体现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更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同时在农业方面起着指导农事的作用,影响了古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从24节气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历史等影响看,如此影响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必不是某一人的发明杰作,而是先民们数千年来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或几十甚至几百代人。
伏羲能观察和概括天地万物的变化
到了伏羲氏,伏羲是华夏人文始祖,能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占卜八封,以用8种简单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还创造文字,教授人们捕鸟打猎,等等。
伏羲能观察天地万物变化,是中国医药鼻祖,还能养动物,种植物等,这些都与自然界息息关联,可以说节气发明最初雏形源于伏羲。
炎帝立农日、分昼夜、定日月等
约年以后,到了炎帝时代,炎帝对民族生存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制耒耜、种五谷,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等等,这些都于农耕文明以及大自然关系紧密。
最主要的是炎帝立农日、分昼夜,定日月等,这完全是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的,他在伏羲观察天地万物基础上,制定农日、区分昼夜,确定日月,这有利于先民们生产与发展宏业,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周易》等先秦文明记载,以及黄河、渭水、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表明,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他开创的农耕文明,改变了先民茹毛饮血、采野果渔猎为生的生存状态。
黄帝推算历法,作干支,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的农历
到了黄帝时代,黄帝能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的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在数学方面,炎帝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而且在医药、音乐、衣服、文字、水井、铸鼎等方面都有发明。
这些也都与农时、天地万物变化、自然界等息息相关,这说明二十四节气都是数千年前先民们遗留的智慧结晶。
小结:以上仅为举例论证,24节气非一人所发明,而是先民们一代代的智慧遗留,或者历经了几千年才创造出来。
我们来看看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回事?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从这方面看,伏羲、炎帝和黄帝等人都有功劳。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根据头转星移制定的,北斗七星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一圈为一周,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这应该就是一年结束了。
现行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分,每15度为1等份,每1等份为1个节气,同样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后来,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难怪以前的人几乎都记的是农历。
从国际地位来看,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厉害了,与我国四大发明齐名并称!年,二十四节气还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真为先民们的聪明才智所哲服和骄傲!
所以,古代先民们确实太聪明了,如此复杂的真连我都快被绕晕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普及下
一年有24节气,一个有春、夏、秋、冬四季,那么每个季度就有6个节气,太阳周年运动轨迹为度,每15度即为1等份1个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
秋季: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实不仅农民需要熟记二十四节气,以安排和指导农事,城里也应该熟记,因为它关系到时候、气候、物侯的变化,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等。关于每个节气的具体时间我下面列一列:
春季6节气
立春:2月3日-5日,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雨水:2月18日至20日,南方早春,北方阴寒。
惊蛰:3月5日-6日,天气回暖,冬眠昆虫惊醒。
春分:3月20日-22日,阳光直射赤道,白天黑夜等长。
清明:4月4日-6日,气温回升,春和景明。
谷雨:公历4月20日或21日,雨水充足,利于农作物生长。
夏季6节气:
立夏:5月5日-7日,夏天开始,气温上升。
小满:5月20日-22日,农作物颗粒饱满但并未成熟。
芒种:6月5日-7日,南方忙插秧播种,北方忙收麦。
夏至:6月21日-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6日-8日,盛夏开始,进入炎热季。
大暑:7月22日-24日,三伏天,一年中最热。
秋季6节气:
立秋:8月8日-9日,秋天开始,万物成熟。
处暑:8月22-24日,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逐渐消退。
白露:9月7日-9日,阴寒上升,暑气渐消。
秋分:9月22日-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寒露:10月8日-9日。阳光直射点南移,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
霜降:10月23日-24日,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冬季6节气
立冬:11月7日或8日。秋去冬来,冬季开始。
小雪:11月22日-23日。北方气温迅速下降。
大雪:12月6日-8日。天气越来越冷,下雨下雪增多。
冬至:12月21日-23日,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是为冬至。
小寒:1月5日-7日,气温骤降,天气开始寒冷起来。
大寒:1月20日-21日,步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严寒阶段。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物和精华,在国际上也有深远影响,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