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本篇视频找答案慢性胃炎的初步诊断浅 [复制链接]

1#

慢性胃炎的特征是胃黏膜反复的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急性胃炎相比,慢性胃炎的病因就不是那么明确了,诊断起来较为困难。

慢性胃炎的一般临床表现及特点

患者可能有上腹不适感,如闷痛、钝痛(即被钝物击伤的痛感)、烧灼痛、饱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打嗝等症状,但这些都没有特异性,即各种胃病都可能有这种症状。

不过,这些症状一般说来无明显节律性,也就是疼痛无规律,这倒是慢性胃炎的一大特点。举个例子来说,不是定点腹痛,或半夜一定痛,但一般进食后症状较重。其疼痛无规律的特点恰好可与典型消化性溃疡发作期相鉴别。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区分

听到名字,一个是浅表,一个是萎缩,肯定萎缩比浅表严重多了(因为胃黏膜要是萎缩就无法消化食物了,而浅表性胃炎由于损害较浅,不至于有萎缩性胃炎的那种情况),区分它俩的关键也确实与此有关。

胃内的胃壁细胞正常情况下会分泌胃酸,这样我们摄入的食物才会被正常消化,可是对于萎缩性胃炎来说胃壁萎缩了,这样可能会一定程度地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至少可以确定萎缩性胃炎应该不会有反酸、烧心的情况出现;而浅表性胃炎,由于炎症局限在胃黏膜浅表层,其被破坏的程度相对很小,至少可以说它会有使人反酸、烧心的症状。

区分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关键就是看有无反酸。更具体说来,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反酸、打嗝、烧灼疼等症状明显,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胀为主要症状,由胃酸缺乏等多种原因所致,全身症状相对明显,而且人体无论瘦与不瘦,总会是一副亏气少血、营养不良的样子,还会疲倦无力,并见勺状甲(指甲向上翘起,就像勺子,所以又称反甲),还可能有舌炎、舌乳头萎缩之类的症状。

以上只是粗浅的诊断,离西医的最终确诊还有很大距离,但大方向是正确的。对慢性胃炎来说,X线检验也只能提示本病,而可靠的确诊方法是胃镜及活体病理组织学检查。

当胃镜观察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误差时,应以病理检查为依据。所以,若有以上症状,建议去做胃镜检查,有必要的话做病理学检查。总之,最终确诊要依靠辅助检查才行。

幽门螺旋杆菌传播途径有哪些

益元中科益生菌,全程冷藏,保证菌株活性,独特配方十种成份,含7种益生菌,4种益生元,益元中科益生菌采用独有的微囊包埋技术,活性高、易定植、避免胃酸和胆汁破坏益生菌活性,使益生菌能够在严酷的胃肠消化液环境中存活,在肠道大量增值,抢占有害菌的生存空间。益生菌3盒起定。订购(同

分享 转发
TOP
2#
梁某,女,59岁,退休职工。病史:1年前因饮食不当,旋致胃脘痞胀,食后尤甚。3个月后自觉剑突下有灼热感,口干。渐而吞咽时胸、咽部不适,不能顺利吞咽,常进食稀粥、烂面条。大便每日1次,量少,神倦乏力。诊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服中西药物多种,症状未见改善。近半月来,胸骨后及上脘嘈热更著,食欲减退,常欲饮水,特来求诊。拟从清肝理气为法,方选化肝煎加减。药方:青皮6g,陈皮6g,牡丹皮10g,山栀子10g,炒白芍15g,浙贝母10g,白杏仁10g,刀豆壳20g,麦冬15g,鹅管石15g,泽泻15g,甘草3g。每日1剂,2次煎服,嘱服后漱口,含化冰糖少许,清晨用蜂蜜1匙,开水少许冲调后饮下。上方服7剂,胸骨后不适及剑突下灼热感均有减轻。但口干仍然,仍以半流质饮食为主,舌象脉象如前。原方中麦冬改为25g,续服14剂,胸咽不适及嘈热症状显著减轻,口干欲饮也明显改善,已能进食软饭,咽食时并无不适感。乃于原方中加太子参15g,玉竹15g,去杏仁、鹅管石。隔日煎服1剂,至11月中旬,症状均已消失,饮食正常,舌淡红而润,苔色薄白,脉微弦而无数象。12月复查胃镜,为中度浅表性胃炎,未见萎缩性炎症病变。随访2年,症状不著,饮食如常,因颈项及上背不适,经查为颈5~6骨质增生性病变,正在进行颈部牵引治疗,未服他药。医案出处:徐景藩本例胃痞、噎证,剑突下有灼热感,上脘嘈热,口干,舌尖边红而脉小弦,气滞兼有郁热,处方以化肝煎为主而随证加减。关于服药之法,本例因证属肝胃郁热,咽管宜加濡润,故嘱其服药后漱口,含化冰糖少许,清晨冲服蜂蜜,均有润养之意。咽管柔空,腔小而需濡润。此例症状颇似食管炎症,但胃镜检查未报告此疾,检查时细心与否,尚难测知,根据证候特点,润养之法与他药相配,有利于病情康复。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3#

韩某某,女,55岁,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20多年,做过多次胃镜检查。

自去年2月至今消瘦15公斤,近做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活动性浅表性胃炎。

多处诊治无效,脘部经常痞胀,连及右肩背。

餐后1小时俯身则有反食,夹有苦昧,胃有冷感,噫气频作,舌体麻痛,大便溏烂不实,舌质紫、苔*薄腻,舌下青筋暴露,脉小弦,既往有慢性尿路感染、乙肝小三阳史,证属脾胃虚寒。

湿热中阻,和降失司,久病络瘀,治拟寒温并用,和中消痞,活血通络。

方仿仲景旋覆代赭汤加减。

方药:潞*参、法半夏、藿香、苏叶、制香附、五灵脂(包煎)各10克,蒲*(包煎)、旋覆花(包煎)、橘皮、竹茹各6克,代赭石(先煎)20克,*连、炮姜、砂仁(后下)、白蔻仁(后下)各3克。7剂,常法煎服。

二诊:嗳气减少,餐后未见反食,脘腹怕冷好转,大便有时偏烂,有时成形,舌质暗、苔*薄腻,舌下青筋暴露,脉细弦。

守原法继求,上方加片姜*10克,九香虫5克,7剂。

三诊:餐后反食已平,舌体仍感麻辣,右肩痛,舌质暗红、苔*薄腻,脉细弦。

原方略调整,方改*连5克,加片姜*10克,7剂。

四诊:反食未见复发,但腰背酸胀不适,舌面火辣减轻,微有麻感,大便转实,食纳良好,暖气减少,舌质暗有瘀斑、苔薄*,脉细弦。

治守原义,日方改*连5克,加片姜*、路路通各10克,14剂,善后。

本案患者,以脘宇痞胀多年为主症,故当参“痞证”论治无疑,由于有“餐后1小时俯身则有反食”、“噫气频作”的特点。

故周老仿旋复代赭汤加减组方,以加强和胃降逆之功。

本案以潞*参甘温益气,补虚健脾;旋覆花、代赭石、橘皮、竹茹、香附降上行之逆气,法半夏、炮姜辛开,*连苦降,佐以藿香、苏叶、砂仁、白蔻仁芳香醒脾,化浊消食,久病人络,故加失笑散、路路通、片姜*活血通络。

由于辨证准确,选方精当。因而效果明显。

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胃肠疾病,一对一免费咨询,点击下方图片

胃肠健康调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