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合反左金丸治疗嘈杂一月案
关键词:
嘈杂 返流 首分阴阳 咽诊与胃镜 寒热并用 半夏泻心汤 反左金丸 方证与适应证
姓名:韩某,女 75岁 初诊日期:-03-25
主诉:胃部嘈杂一月余
现病史:患者脾气急躁易怒,多年来素有“浅表性胃炎”病史,一个多月前,因家庭事务生气后,胃脘出现满闷,火辣嘈杂感,服奥美拉唑,小柴胡颗粒不效来诊。
刻下症:胃脘时有火辣的嘈杂感,并伴轻度胃脘部满闷不舒感,嗳气时胃内液体可返流至口腔,眠差,夜间有点声音易惊醒,有口气,无口干,无口苦,纳可,大便偏干,小便可,舌淡,苔略*厚腻,脉沉细。
方证辨证: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其核心方证是心悸、胸闷、脉弦,且以惊为烦,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精神异常性疾病,怕声音者尤适宜。
此案患者失眠、易被声音惊醒,大便干,苔*厚腻,符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清少阳之火(柴胡、*芩);扶脾胃之正气(人参、大枣);泻脾胃之热、导脾胃之滞(大*);龙骨、牡蛎镇心胆,宁神志(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减少胃酸分泌),全方使肝气调达,气机通畅,郁热得散,郁火得下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从调神志入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亦是治疗脾胃等心身疾病的一张好方。
2、栀子豉汤:《伤寒论方》33、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2味肥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煌教授指了其方证是食管、胃脘灼热痛感等,适应于返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
3、左金丸:
左金丸源自《丹溪心法》,其由*连和吴茱萸两味药组成,具有清肝泄火,降逆止呕的功效,治疗以胁肋胀痛、呕吐口苦、嘈杂吞酸等为表现的肝火犯胃证。现代主要用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证属肝火犯胃者。研究也表明其对大鼠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具有清肝和胃之功。此案患者,胃脘时有火辣的嘈杂感,并伴有胃脘部满闷不舒感,并伴有胃食管返流,显然符合此方证。
诊断:
西医:浅表性胃炎 失眠
中医:嘈杂 失眠
方药: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栀子豉汤合左金丸加减
处方:
柴胡15 *芩10 姜半夏10 生姜10 大枣10 茯苓10 桂枝10 大*5 生龙骨15 煅牡蛎15 磁石30 栀子 淡豆豉20 *连10 吴萸2.5 乌贼骨30 煅瓦楞子剂配颗粒,开水冲溶,分温三服。
二诊:-03-30
患者诉睡眠,基本恢复正常,但胃脘部火辣辣的嘈杂感,仍时常发作,并伴嗳气,返流。旋复代赭汤合左金丸合栀子豉汤,并加用兰索拉唑30mg(每早起时服用)。
旋复花20 代赭石7.5 *参15 生姜35 姜半夏15 大枣10
甘草10 栀子 淡豆豉20 *连10 吴萸2.5 乌贼骨30 煅瓦楞子剂配方颗粒,开水冲溶并煮沸三分钟,分温三服。
三诊:-04-07
患者带来胃镜报告(如下图),并述胃脘胸骨后仍有火辣辣的嘈杂感,并伴嗳气,并能返出涎水样物。两次不效,加服兰索拉唑,仍不效,遂仔细查体:
发现舌中间苔虽*腻,但舌边苔是白腻,水嫩的,舌淡不红,咽部虽有三两个稍红淋巴滤泡,但咽部粘膜是色白水嫩的。再细问得知:嗳气,返流物为清水涎沫,不酸,不辣。胃镜结果也是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底伴有局限性小片糜烂。遂给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反左金丸加减:
柴胡15 枳壳15 白芍15 姜半夏15 *芩15 干姜15 大枣15 *参15 制吴萸10 *连3 甘草57剂配颗粒,开水冲溶并煮沸三分钟,分温三服。一周后复诊,其喜笑颜开:这回好转了80%,再开七剂愈。
按语:
一、“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即寒热,失败首要原因是,没有兼治寒热,并在嘈杂返流上寒热颠倒。《内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因嘈杂返流,胃脘火辣的嘈杂感,多为热证,所以“有酸就有热”成为思维定式,也深入到处方用药的习惯当中。另外舌苔*腻,是否是吃药物、食物染色?口气重,有没有龋齿的问题?返流物,是清涎,还是酸水?胃部寒热,信息杂乱,真假难辨,如何辨出真伪:除了详细问诊,就要咽诊,胃镜是望诊的延伸,做胃镜的的都知道,胃部粘膜、食管粘膜颜色,与咽部粘膜、舌的颜色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咽诊是胃部寒热辨证的一面镜子。此案患者,咽部虽有三两个稍红淋巴滤泡,但咽部粘膜是色白水嫩的;舌中间苔虽*腻,但舌边苔是白腻,水嫩的,舌淡不红;胃镜结果也是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底伴有局限性小片糜烂。这些不是寒热错杂之象吗?
二、嘈杂
《类证治裁》日:"嘈症属胃,俗六心嘈,非也.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慷不安.或兼暖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临床上嘈杂一症,常与暖气、吞酸、恶心、干呕、心下痞、胃脘痛等症状同时出现.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等.:
(1)胃寒:嘈杂,口泛酸水,清稀,或胃脘疼痛,遇寒则重,得热则缓,脘腹痞满,或食欲不振,体倦肢乏,面白,少气懒言,舌淡,脉细.
(2)胃热:嘈杂,胃内有辛辣感,或有酸热感觉,吞酸,或每晨起吐酸水数口,口臭,或便秘,舌苔*,脉洪或滑.
(3)伤食:嘈杂,嗳腐吞酸,胃中兀兀欲吐,恶闻食臭,脘腹胀满.若吐出则诸症缓减,或口臭,苔腻,或大便酸臭,舌苔脉象也可正常.
(4)肝胃不和:嘈杂,吞酸,胸闷脘胀,胁痛,口苦,恶心,舌苔薄*,脉弦细.
三、胃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
1、半夏泻心汤用药特点,一是寒热药同用,治疗寒热错杂证;一个辛开苦降,以开郁除痞。此案患者,舌中间苔虽*腻,但舌周围苔是白腻,水嫩的,舌淡不红,咽部虽有三两个稍红淋巴滤泡,但咽部粘膜是苍白的,后来胃镜结果也是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显然属寒热错杂之证。
2、手足凉,但不过腕踝,这是四逆散的方证;本案用此方是在调畅气机,条达阳郁,这是四逆散的适应证,适应证是方证的扩展,如果仅仅局限在方证上,可能很多病证,就没了使用此方的机会。
3、嘈杂,为返酸、胃食管返流之轻症。热症左金丸,*连用量〉吴萸用量;寒症用反左金丸,*连用量〈吴萸用量。原方是6:1,八版统编教材主编,医院消化内科博士生导师,王新月教授临床常选用3:1。有了反左金丸,整个方子里,还隐约出现了一个肝胃两寒、“干呕,吐涎沫”的吴茱萸汤。
-03-25照片
-04-0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