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秋分,位于黄经°,这是黄道与赤道在一年中的第二次交叉点,这天的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时长不仅各自占据一天的12个小时,而且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从赤道到两极,昼夜都将在这天无差异,所以古人云:“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将进入南半球,半年后才能从春分在此跨过赤道进入北半球,所以从秋分开始太阳的能量将向南半球倾斜,北半球夏季累积的热量将在此后快速消散,大地没有足够的热能将水汽升腾到天空形成对流,所以雷雨将在这个季节逐渐消逝。地面因为光热能的收缩,回归死寂,植被已长成,枝叶已枯萎,冬眠的动物开始储藏食物准备过冬。水汽受寒向下凝结成露水,没有水汽的交流形成云雨,天将变得更加高远透彻。
从自然角度来看,秋分后暑去寒来,昼缩夜展,日影渐长,这就明确的阴涨阳消之象,所以古人将秋分定为农历八月的中气,并以(风地)观卦来表示此节令天地之间的阴阳状态,观卦由上巽下坤组成,巽本初爻为阴,加上坤的三爻纯阴,就是四阴爻,在整个六爻卦中,阳爻仅剩两爻,代表着阴开始胜过阳,阴向下之力将水汽凝为露,阴内收之力将植被伸展之力聚合成果,阴的肃寂覆盖阳的繁华。
秋分在八卦盘中为于正西方,是太阳落入地平线的方向,黄道从春分0°开始,太阳向北运行,正弦°后回归到余弦的0°,之后太阳向南运行,一周圈后一年四季形成。在一天太阳运行路线中,也是从朝出地,夕落地,太阳一出一没一日昼夜形成。朝夕是一天明暗均等的时刻,春分秋分是一年昼夜均等的季节,春分与朝都在正东,秋分和夕都在正西,所以古人将交易的物品称为“东西”,而不称“南北”,其意就是东西所蕴含的均等与公平。
民俗
秋祭
秋分时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与清明有些类似,被称为“秋祭”。一般的仪式是,扫墓前先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等。扫墓活动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人都要出动,之后才是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
吃秋菜
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要去采摘苋菜,采回的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有顺口溜这样说到“秋汤灌脏,洗涤肝肠”。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这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说唱者,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任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的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很多地方的农村有煮汤圆吃的习俗,人们还要煮二三十个不用包心的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麻雀不来破坏庄稼。因为中秋节基本在秋分前后,所以中秋节吃糍粑的习俗也称“粘雀子嘴”或“粘午眠”,意思是吃了糍粑后午后不再困眠。
祭月
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别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的。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天的,不过由于每年的这天不一定是月盈圆润的时候,当祭月时无月或非盈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喜欢我的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