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日大暑,俗语中伏包大暑,酷热四十五 [复制链接]

1#

今天是公历7月23日,农历的六月廿五。今天是大暑之日,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大暑居于三伏之中,根据年份不一样,大暑和中伏的时间会稍有变动,有时候大暑在中伏前,有时候也会在中伏之后。

民谚说“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中伏后,五谷全丰收”,还有说法是“中伏包大暑,酷热四十五”,是说今年最热的时间得有45天这么长。

这些谚语到底有没有道理,今年又是啥情况呢?

大暑节气

今日寅时,太阳黄经至度,斗指未,是大暑交节。这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之后便是立秋。

大暑前,正是秋金隐一半,夏火余一半之时,过了大暑秋金将慢慢强于夏火。秋金生长、暑气渐消。到了立秋节气,金已代火,秋意慢慢地也就浓了。

大暑节气是一年中阳光照射最猛烈的节气,也是一雨量最多的节气,此时段温热交蒸也达到了顶点。

这时地面高温高湿,是咱们最难熬的酷暑天气,却也是植物最佳的生长时段。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唐代天文学著作《天元占经》中讲:大暑之日,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难落;土润不溽暑,物不应罚;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

意思是指,如果大暑节气“三候”未现,便是不好的预兆。

大暑这三候,都与雨水有关,无雨地上的草很难腐烂,萤火虫当然也出不来;不下雨土润溽暑更是淡不上。连续的干旱不但影响秋作物生长,连续的酷热也会使人难以承受。

中伏和大暑

在传统历法中,古人为了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确定了“一岁四时、一时三月、一月两节”。一时四时指的是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时为三个月,一个月有两个节气。

这样就有了24节气,每个节气15天,所以大暑节气也是15天。

另外,在24节气里并没有“三伏”一说,所以无论是初伏、中伏、还是末伏,都不能算作节气,它们只是按“干支纪日法”推算出的“夏天标记”而已。

同时他们还确定,从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起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起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起始日。

俗语说“热在三伏”说的是初伏、中伏、末伏三个连续时段,是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时段。伏天有三个阶段,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而中伏则不确定,有20天的,也有10天的。

所以,如果中伏只有10天,大暑有15天,那就不存在“中伏包大暑”这一说法。偏偏今年的中伏是20天。

中伏包大暑

今年的大暑节气是公历7月23日交节,到8月7日立秋,共15天;

中伏是公历的7月26日到8月14日,8月15日进入末伏。

由此可以看出大暑只比中伏早三天,“头”是没包住;但是大暑15天、中伏有20天,大暑过完的时候,中伏还有好几天,这倒是包了个严实。

基本算是个“中伏包大暑”,今年这秋老虎怕是逃不掉了。

其实这种说法也不难理解。大暑热、中伏也热,如果中伏不能包大暑,只能说明中伏时间短,立秋就来得早,天气自然凉快就早。

中伏想包大暑就只能是闰中伏,这样就延长了酷热的时间。立秋在中伏里,夏火压秋金,秋金抬不了头,立秋了风也还是热的,天气自然凉快不起来。

今日大暑,俗语说“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大暑有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吃水愁”,还今天你那里下雨了吗?

但是谚语里也说“大暑打雷秋天旱”“东闪无半滴,西闪跑不及”“雷击大暑头,秋吊到白露”。下雨可以,可别打雷。

三哥说:

有人说“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中伏后,五谷皆丰收”,以前倒也真有这种说法,但到了现代天气有人工干预,荒年发生的几率大大降低了,倒也不必过于担心。

只是这加长版的酷热天气,得多开几天空调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